git分支管理-创建分支、合并分支、分支提交等操作

git分支管理-创建分支、合并分支、分支提交等操作

branch-name是分支名称

初始化项目

初始化一个git仓库,做一次提交操作

14795543-3247fec323bd1d8e

查看分支

查看分支信息:

查看所有分支信息:

查看所有分支,* 号代表当前工作分支

查看分支详情,包括分支指向的commitId及提交信息

切换分支

切换到指定分支

创建分支

创建并切换到指定分支

本地创建与远程分支对应的分支:

推送分支

推送分支前最好先pull分支:

推送本地分支到远程:

或者

删除分支

注意:删除分支前都需要先切换到其他分支才能进行删除操作

删除一个干净的分支(即相对当前分支而言该分支没有新的提交记录)

强制删除一个分支,该分支有没有合并到当前分支的提交记录

分支恢复

思路:对于已经有提交记录的分支删除后,实际上只是删除指针,commit记录还保留,如果想恢复,需要使用git reflog查找该分支指向的commitId,然后根据commitId创建新的分支
根据指定commit创建新分支

示例:恢复已经删除的dev分支,该分支新增了dev.txt文件

14795543-69896949e2c2ef75

重命名分支

示例:

14795543-ddb8a2aef2345f88

分支合并

git merge <branch_name> #将指定分支合并到当前分支
如果两个分支没有产生分叉情况,那么会进行快速合并,即fast-forward方式,它并不会产生新的commitId,只是改变了指针的指向,产生分叉合并可能会有冲突情况。示例:合并pro分支到master分支,此时合并为fast-forward方式 

62

分支合并细节

git merge --no-ff -m "msg" <branch_name> #合并分支时禁用Fast forward模式
我们知道如果使用fast-forward方式进行分支合并,只是简单改变了分支指针,而不会产生新的commit记录。
为了保证合并数据的完整性,我们也可以在合并时指定不使用fast-forward方式,使用 --no-ff 选项。这样,在merge时就会生成一个新的commit,从日志上就可以看到分支合并记录了。

示例:我们在pro分支上新增一次提交,然后合并到master分支上,git log查看最新一次的提交记录,显示的正是我们合并分支时的记录

900

冲突解决

当对分叉分支进行合并时,如果两个分支都对同一文件进行了修改,那么合并时就有可能会产生冲突情况。
如果两个分支对同一文件的修改是有规律的,比如对不同地方的修改,那么git工具可以实现自动合并,如果无法自动合并,则需要对冲突文件进行手动修改,修改完成后使用git add表示冲突已经解决,然后使用git commit进行提交

示例:在master分支上对两个文件进行修改提交,分别在dev文件的第一行和readme文件的最后一行添加内容。

620

然后切换到pro分支上对两个文件进行修改提交,分别在dev文件的最后一行和readme文件的最后一行添加内容。

620

此时进行合并分支操作,提示说readme文件产生了合并冲突(merge conflict),dev文件由于修改的是不同地方,所以自动合并。
我们查看readme文件的内容,==上面和下面的内容分别代表了不同分支的修改内容,将冲突标记去掉,然后内容根据需求进行恰当的修改,然后进行一次提交即完成了冲突的解决。

90

分支暂存

git stash #将工作暂存
git stash list #列出所有的暂存状态

从暂存区之中进行恢复,有两种处理方式:
1.先恢复,而后再删除暂存

git stash apply
git stash drop

2.恢复的同时也将stash内容删除

git stash pop

当我们在分支上进行代码开发时,有可能会接到突发需求,而当前的代码尚未完成,所以还不能直接提交。
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,git就提供了分支暂存的机制,可以将开发一半的分支进行保存,在适当的时候进行代码恢复。

示例:在pro分支上新建文件,然后添加到暂存区表示尚未完成的任务,对当前分支进行暂存,git status显示工作空间是干净的。此时应该切换到master分支上创建新的分支完成突发需求(这里就不做演示了),然后进行分支恢复。

900

 

承接各种网站开发与修改、爬虫、数据采集分析、小程序等任务

Html+Css+JS+PHP+Nodejs+Python

专治网站各种不服

一起探讨,互相学习,共同进步!有事儿您说话。

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程序开发 and tagged , , by 织梦先生. Bookmark the permalink.